人体内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、血管以及所含 血液等组成的完整统一体,在相互协同制约和依 存的条件下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,完成血液 循环的整个过程。脉搏信号是由于心脏的搏动推动血液沿血管运动而产生,因此,按现代科学的 观点,可将脉搏信号看作心脏内部运动状态在人 体表面的输出和映射。脉搏波可看成主要是由心 脏的收缩与舒张以及血液在沿血管的流动过程中 所遇到的各种阻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。因此当脉 搏波由心脏开始向动脉系统传播时,不仅要受到 心脏本身的影响,同时也会受到流经各级动脉及 分支中各种生理因素,如血管阻力、血管壁弹性 等的影响,因而脉搏波信号中包含着极丰富的心 血管系统生理病理信息,脉搏波的波形特征、谐 波信息与心血管系统中的特征参数变化密切相关。 所以,对脉搏波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、分析,以 便更方便地监测心血管参数,有效防治疾病,己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,并 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。
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开始 , 很多学者利用现 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电子科学技术,通过实测 脉搏波信号及借助心血管的物理电路模型,不断 致力于脉搏波信号特征与心血管参数关系的研究。 多年来科研人员利用脉搏波参数与病理的关系探 索心血管的无创诊断方法己取得了巨大成果,总 结出脉搏波时域、频域中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大 量参数,希望开发出能用于心血管疾病监测的仪 器设备,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。本文主要就国 内外基于脉搏波的心血管检测研究情况作简要 概述。
一. 对象与方法
脉搏波检测是对人体脉搏波信息的分析、综 合与判断的过程。在该过程中,人们一直在尝试 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脉搏波信息,进而实现这些信 息的自动分类,以期得出准确的心血管参数。总 体来讲,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:一种直接 分析实际采集到的脉搏波信号,根据其波形特征 计算心血管参数 ;另一种则主要从力学理论出发, 用模型来研究脉搏波的传播及检测机理,从而对 心血管参数进行辨识、估计。
1.1 基于脉搏波信号的心血管临床检测指标及仪器 现状
自1775 年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 (Leonhard Euler) 首次定量地从流体力学角度研究人体脉搏 波的传播规律以来,由脉搏波无创检测心血管参 数,就一直是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界所关注的 重要问题之一。并且,经过长时间的发展,该 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,在临床上获得了广 泛的应用。
目前,临床上主要基于人体重要动脉血管的 脉搏波特征进行检测的心血管参数的有以下几 类 :心率(Heart Rate)、血压(Blood Pressure) 等基本心血管参数,由脉搏波主峰、拐点等时域波形特征直接确定。踝臂指数(Ankle-Brachial Index,ABI)、趾臂指数(Toe-Brachial Index, TBI)、心踝指数(Cardio-ankle vascular index, CAVI),反映心血管系统中某些局部血管系 统的狭窄状况。这几个参数主要是由不同压力下 的脉搏波获得局部血压,然后根据血压的比值计 算获得。另外,基于人体主要大动脉血管的脉搏 波传播速度(Pulse Wave Velocity,PWV)判断动脉系统的硬化情况,通过脉压差(Pulse Pressure, PP)、射血时间(Ejection Time, ET)、 反射波增强指数(Augmentation Index, AI) 等反映心脏及中央动脉的功能状况也是基于脉搏 波信号的心血管参数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根据上述原理和方法,国内外已研制出各 种型号的心血管检测医疗仪器。典型的有 :法 国 Artech - Medical 公司的 Complior、日本福 田的 VS-1000、日本欧姆龙科林的 VP-1000、北 京麦邦光电仪器公司的 MB3000、上海 3F 公司 的 SDS1800 等。这些医疗仪器产品在一些特定 的心血管参数辨识领域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,可 实现血流量、压力及脉搏波的准确检测,获得重 复信号的信息,并可实现对心血管硬化程度的检测。比如,Artech - Medical 公司的 Complior 在颈股 PWV 测量方面技术领先,首创分段测 量 PWV ;VP-1000 可同时测量颈股 PWV、踝肱 PWV 和脚踝 / 上臂血压比 ABI,四肢血压同步测 量 ;SDS1800 则在 Vitalspec 心功能,心输出量 CO、VPK 血流速度峰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。
不过,以上仪器只能在某一方面揭示脉搏波 信号的特征,用以心血管检测,目前仍然没有一 种仪器中涉及的方法可以对脉搏波进行综合分析。
1.2 基于模型的心血管参数检测方法研究现状
心血管模型仿真是研究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 力学特征、分析心血管疾病机理、指导医疗仪 器优化设计的常用方法。心血管系统建模仿真是 以血流动力学为基础,结合人体循环系统的具体 解剖结构,通过建立相应的电学模型揭示心血管 循环系统的生理病理机理,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心 血管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。最早的血 管模型是 Poiseuille 模型 ,也就是根据流体力 学的 Navier-Stokes 方程 推导出适用于血液 流动的 Poiseuille 定律来建立血管的电学仿真模 型,这也表明了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情况可以用等 效电路的方式来模拟。1898 年,德国生理学家 Otto Frank 提出的著名的弹性腔(Windkessel)模 型,将主动脉和大动脉视为一个弹性腔,认为腔 内的压力变化只是时间的函数,而与距心脏的距 离无关。很多学者在弹性腔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 进提出了双弹性腔五元件、三弹性腔九元件模型 等,但这些都是高度简化、比较粗糙的集总式模 型,忽略了人体解剖结构中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 的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性质,不能体现脉动血流在 动脉系统中的波传播特性。
进入 20 世纪后,随着电网络理论的发展,心 血管系统电学仿真技术也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。 1966 年 John Mcleod 建立的 PHYSBE 模型 是 较早且较为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模型。该模型包 含了左心、右心、主动脉、上下肢、躯干部、头 部、腔静脉以及肺循环几个部分,实现了对血液 循环系统解剖学特性完整系统地描述 ;1983 年Coleman 建立了一个名为 HUMAN 的模型 ,包 含了肺部的呼吸、血液的气体交换等诸多生理 因素,实现了对肺气交换生理过程的仿真研究 ; Beyar、Goldstein等于 1987 年建立的人体心血 管系统的整体模型,包含了头颈、胸腹、冠脉循 环等,很好地模拟了人体正常生理情况下的动脉 血管脉搏波特性,并仿真了呼吸对胸内压的影响。
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,多尺度、 多层次的心血管系统仿真模型也不断涌现,使得 人们对心血管系统中血液流动规律、心脏电生理 活动、微循环的生理机理等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。 Diaz-insua 等利用键合图法建立了心血管系 统的仿真模型,模拟了正常生理条件下肺循环和 体循环过程中心血管系统各点的血压脉搏波波形, 且仿真结果和在体测量结果十分吻合;Ursino等 建立了一个具有压力感受器的心血管系统仿真模 型,包含了心脏、体循环、肺循环以及自主神经 系统,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了心血干对缺氧和有 氧运动的反映、心率变异的影响等。Tsuruta 等人 建立了心血管系统动力学分布式模型,在此基础 上研究了药物对心衰的影响。
近十几年来,心血管系统建模有了新的进展, 实现了对人体生理系统各项生命活动的精确仿真。 最具代表性的有 :美国国家仿真实验室生物医学 工程部作为“虚拟人”计划内容中“综合数字 生理人”(Highly Integrated Physiology,HIP)的 JSIM 心血管模型,综合了心脏模型、体循环、肺 循环、冠脉循环、气体交换以及心肌活动等模块, 是一个包含了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数字化人体 模型 ;日本九州大学基于 Human 模型基础上建立 的 KitaHuman 模型,包含了神经反射、肾脏分泌、 体温调节等模块,通过观察脉搏波仿真了人体血 液在不同参数下长期或短期的生理变化。
现在心血管模型仿真技术已经比较成熟,能 够比较精确地模拟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活动和 脉搏波的特点 。每一个模型都是由很多的血流 方程以及众多心血管参数构成,结合临床检测的生理信号数据,医生通过这些仿真模型获得的脉 搏波为指导,就可以逆向估计人体心血管系统中 不能直接检测的参数的值,比如血管阻抗,动脉血管顺应性等。实质上,在心脑血管建模与参数 检测方面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,接近 可临床应用的水平。
二. 结果与讨论
通过对比不难发现,虽然由脉搏波直接获得 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局部或整体心血 管系统的功能状况,但单纯的通过这些脉搏波特 征参数来诊断心血管疾病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。 比如,PWV 是大动脉弹性状况的典型指标,但是 很容易受到年龄、性别、血压、血液粘度以及测 量部位等众多因素的干扰 ;ABI 指数依赖于 个体血压值的测量,并且更适于对下肢动脉血管 病变情况的检测 ;CAVI 理论上对个体血压测 量的依赖性比较小,但是它主要反映的是动脉系 统整体的僵硬度情况,不能反映局部区域的功 能状况。并且,这种基于基本脉搏波特征进行心 血管系统疾病诊断的方法灵敏度不够高,精确度 也相对较低 ;对于重症患者,更是难以实现对其 重要心血管特征参数的实时监控,难以获知其身 体状况变化的综合信息。而基于心血管仿真电路 建模的方法,则可克服这一困难。在电路模型仿 真中,结合心血管参数检测的相关知识,利用与 模型输出特定的脉搏波等动态检测数据,就可以 对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参数进行辨识。将参数估计的结果用于对心血管系统生理状态的分析和监 测,就可以实现临床上对各类动脉疾病的直接诊 断和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状况的实时监测。
综上所述,与脉搏波直接分析法相比,基于 模型的心血管参数辨识方法具有较大的优势,可 以为基于脉搏波的医学诊断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,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。随 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来临,我们相信心脑血管建 模及参数辨识技术会对心血管参数检测的发展起 到较大的推动作用,间接影响到可穿戴式医疗设 备的发展方向,同时也会为实现远程互联网诊疗 奠定良好的基础,对推动疾病预防、早期诊断工 作的开展,实现疾病检测诊断仪器大众化、个性 化起到重要的作用。